发布日期:2025-01-08 22:32:31 点击次数:
1994年,李志远22岁。高中毕业后,他原本想考个大学,离开这个贫瘠的小山村,但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,最终他落榜了。看着村里同龄人一个个外出打工或者跟着父辈学木工、泥瓦匠,他心里也不是没有动摇过。
“你小子这书也念完了,干脆跟着我去工地吧,赚点辛苦钱也比种地强。”村里的老王叔敲着烟袋劝道。
志远沉默不语,望着不远处母亲正在用老式缝纫机缝补衣服的背影。他的母亲是村里唯一的裁缝,尽管手艺不错,但在村里,这种工作根本赚不了什么大钱,顶多也就换点米油。可自小耳濡目染,志远对这门手艺却有着深厚的兴趣。小时候,母亲常常缝衣服的时候,他就坐在旁边看,看她是怎么把那些零碎的布料变成一件件完整的衣服。这种创造的过程让他着迷。
“我还是想学裁缝。”志远终于开口。
“啥?”老王叔愣了一下,随即哈哈大笑起来,“你一个大小伙子,去学裁缝?这不行不行,男人学这玩意儿,传出去多丢人!”
志远没再说话,目光坚定。
回到家里,志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。
“娘,我想跟你学做衣服。”
母亲手里的活计一顿,转过头来看着他,眉头微微皱了起来。“你疯了?这裁缝哪有前途?你一个大小伙子学这个,村里人不得笑话死你?”
“娘,我不是为了别人,我喜欢这个手艺。我不想一辈子在田里刨地,我想靠我的手艺做点不一样的事。”
母亲听了,叹了口气,“孩子啊,你知不知道这行不好做,特别是在咱们村,裁缝就是个小本生意,赚不了几个钱。”
志远的父亲也走了过来,满脸不赞同,“志远,你学这个有什么用?你爷爷是种地的,我也是种地的,老老实实务农,家里的田不能荒着。”
“爹,地我不会不管,我只是想学一门手艺,万一以后有用呢?”
父亲瞪了他一眼,“少在这胡思乱想,学点实在的手艺才有出路,去跟你舅舅学木工,或者去镇上的工地干活,这才是男人该干的事。”
志远不再争辩,但心里早已有了决定。
第二天,他还是坐到了母亲的缝纫机前,拿起布料,开始认真学习母亲的每一个动作。母亲一开始还有些不情愿,但看着志远的专注,她最终也没再多说什么。每次做衣服,志远都跟在旁边细心观察,并慢慢动手尝试,从简单的缝补学起。
可是,村里人的眼睛总是盯得紧。志远刚开始学裁缝的消息一传开,村里的人都在背后议论。
“你听说了吗?李志远不去外头干活,竟然在家学裁缝,这可是个女人活儿啊!”
“可不是嘛,这年头谁家男人学这玩意儿?真不成器!”
有一次,志远在村口遇到了几个同龄的村民,他们冷嘲热讽地说:“志远,你咋不去外头找个正经活干?天天跟着你妈缝缝补补,真是丢咱村里男人的脸!”
志远强忍着心里的不快,淡淡地说:“我觉得这活儿挺好,至少我喜欢。”
“喜欢?哈哈,真是没见过这样的人!以后村里要是有啥裁缝活,直接找你得了!”
“别说得这么早,万一他真成了个裁缝大师呢?”旁边有人调侃道,话语里满是嘲弄。
志远紧咬着牙,没有理会他们的嘲笑,心里却更加坚定。一天夜里,他坐在缝纫机前,微弱的灯光照在他的脸上,母亲看着儿子日复一日的坚持,心里有些动容。
“志远,娘知道你想学这门手艺,但是你心里也要有数,裁缝这行做不大,咱村里人也没那么多钱做新衣服,娘怕你辛苦了半天,最后还是一场空。”
志远没有停下手里的活,只是轻声说道:“娘,我知道,但我就是想试试,哪怕一开始赚不了钱,我也不后悔。总有一天,我会让他们知道,裁缝这行,不比其他的差。”
母亲望着儿子年轻的脸庞,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。她终究还是没有再说什么,默默地走回了屋里。
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,李志远从一个初学裁缝的年轻人,成长为村里有名的“时髦裁缝”。他的手艺早已远远超过了母亲,村里人开始慢慢接受他的存在,但依然有人觉得,他不过是比其他人运气好点。
这五年里,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,村里人的穿衣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以前大家只求衣服耐穿、实用,但现在回村的人总是穿得时髦、讲究,偶尔还能带些城里的流行款回来。这些变化没有逃过志远的眼睛。
“娘,你看,现在的人都开始追求新样式了,咱们不能光做传统的衣服了。”志远对母亲说道。
母亲一边缝补着老式布衣,一边叹道:“唉,娘是老了,这些新样式,我是真学不来。”
“没事,娘,你别担心,咱可以学新的!”志远眼里充满了兴奋,“我前几天还专门跑到镇上,买了几本时装杂志,学了不少新花样。”
“杂志?”母亲疑惑地看了他一眼,“你能看懂那些城里人的东西吗?”
志远笑了笑,“一开始是看不懂,但多看几遍,慢慢就理解了。我还去镇上找人请教了好几次呢,咱们的手艺不能停在过去,得跟上时代。”
没多久,志远的裁缝铺有了明显的变化。原本都是些简单的缝补活,现在渐渐有人来要求做时髦的衣服,尤其是一些回村探亲的年轻人。他们不想穿那些传统的老式款,而是追求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时尚服装。
“志远,你能不能给我做一件像杂志上那样的裙子?我想下次回城的时候穿。”一个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女孩带着杂志找到他。
志远仔细看了看杂志上的样式,点了点头,“没问题,我可以照着这个做,还可以根据你的身材调整一下,让它更合身。”
女孩高兴极了,“你真行,村里哪里找得到像你这么会做衣服的裁缝!我回城一定给你多宣传!”
随着这样的订单越来越多,志远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。他不仅会根据每个人的身形量体裁衣,还会设计出更加时髦的款式。甚至有邻村的人也专程赶来找他做衣服,志远的名声不胫而走。
然而,即使到了这时候,村里还有人对他的成功持怀疑态度。
“一个裁缝能做多久?不就是赶上了这几年大家爱穿新样子的运气嘛,等过几年,谁还找他做?”有人在背后议论。
志远听到这些话,没有理会。他清楚,手艺是要靠实力说话的,不是一时的风潮。正当他专心经营着自己的裁缝铺时,村里有一件大事发生了——张大叔家的女儿要出嫁了。张大叔找上门来。
“志远,我听说你手艺好,我这闺女要出嫁了,想让你帮忙做件婚纱。”
“婚纱?”志远愣了一下。
张大叔笑了笑,“是啊,我看了不少城里的婚礼,觉得穿婚纱好看。你觉得能做不?”
志远思考了一会儿,点点头,“能做,张叔,你放心吧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里,志远废寝忘食地设计、裁剪、缝纫,为新娘亲手打造了一件白色的婚纱。这是村里从未见过的样式,当婚礼当天,新娘穿着婚纱出现时,全村的人都惊呆了。
“天哪,志远真能做出来!”
“这婚纱可比咱们平时看的那些漂亮多了,简直跟城里的没两样!”
村里人纷纷围在新娘身边,赞不绝口。张大叔也满脸笑容地对志远说:“志远,真是多亏了你,我家这婚礼可真是风光。”
婚礼之后,志远的裁缝铺彻底火了,周围几个村的人都慕名而来,找他定制各种时髦的衣服。甚至有的年轻人还特意从外地赶回来,就为了穿上志远做的衣服,出现在婚宴和集会中,显得更加体面。
虽然有人依旧认为志远只是走了运,但渐渐地,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承认,他的手艺和眼光早已今非昔比。大家不再嘲笑他“学女人的活儿”,反而觉得他的选择独特、聪明,甚至有些年轻人也开始动了学裁缝的念头,想跟着志远学手艺。
志远一边忙着铺里的活,一边教导那些想学裁缝的年轻人。村子里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对裁缝这个职业的看法。志远不仅靠手艺摆脱了贫困,还改变了整个村子人的观念,渐渐带动了一股创业的潮流。
志远的裁缝铺生意越来越好,订单从村里扩展到周边几个村,甚至有人专门从县城赶来找他定制衣服。他在镇上开了分店,店里展示了各种他设计的现代服饰,吸引了许多年轻人。一时间,志远的名声响彻方圆几十里,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裁缝师。
“志远,听说你在镇上开的分店生意好得很啊,恭喜啊!”张大叔一边喝着茶一边说道。
志远笑了笑,“哪有,叔,都是靠大家的支持,我也只是多做点生意罢了。”
“你可别谦虚了,现在村里有谁不穿你做的衣服?连我老婆平时都在说,‘这志远做的衣服,真合身又好看,比那些城里买的还好’。”张大叔抿了一口茶,满脸欣赏。
志远听了,只是轻轻一笑,“张叔,这不也是您当初让我做的那件婚纱,才让大家渐渐接受了我这个裁缝吗?我一直记得。”
就在这时,志远母亲从屋里走了出来,望着眼前繁忙的裁缝铺,满眼的自豪与感慨,“志远啊,娘怎么也没想到,当年你坚持学裁缝,竟然能有今天的成就。村里人以前都笑话你,现在可都改口了。”
志远笑着挽住母亲的手,“娘,当年要不是您同意让我学,我也走不到今天。”
母亲拍了拍他的手,眼神柔和,“当初我还有些犹豫,但你小子就是倔,坚持到底。如今好了,村里每家每户都穿你的衣服,你这手艺算是传出去了。”
“可不是嘛,志远现在连外面的服装厂都请他去当设计顾问了!这可是咱村的光荣啊!”旁边的老王叔也插话道。
志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“王叔,您别抬举我了,我也就是帮着他们设计几件衣服,谈不上什么大光荣。”
老王叔哈哈笑着摆了摆手,“你这年轻人就是太谦虚,咱村里可没人比你更有出息了!”
正说话间,几个年轻小伙子走了进来,他们是最近才跟着志远学裁缝的徒弟,其中一个叫小刘的兴奋地说道:“师傅,刚才镇上的李老板又来电话了,说这次要订三十件新款式的衣服,时间紧,他问咱能不能赶出来?”
志远点了点头,沉稳地说道:“没问题,咱们人手够,大家分头行动。我先来画图样,你们跟进裁剪,材料有问题及时和我说。”
小刘点了点头,满脸崇拜,“师傅,您真厉害,我都没想到咱这个小裁缝铺能有这么多订单,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,靠手艺打天下!”
志远拍了拍小刘的肩膀,笑着鼓励道:“好好学,有手艺在身,日子就不会难过。别看咱们是做衣服的,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,就一定能成功。”
这时,村里不少年轻人也都看到了志远的成功,纷纷开始仿效他的道路。志远不仅手把手地教这些学徒手艺,还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。他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让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一个服装团队,从设计、制作到销售,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把村子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服装村。
“志远,这主意不错啊,要真是能成,咱们村可就不再是穷地方了!”村支书听了他的想法,也颇为赞许。
“我也是这么想的,咱们村的年轻人不少,也不缺手艺,关键是大家能不能齐心协力把这条路走稳。”志远一边认真地说道,一边描绘着未来的蓝图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志远的想法逐渐成形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他的团队,村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服装产业链。人们从最初的嘲笑、怀疑,转变为支持和仰慕。那些曾经认为裁缝是“女人活”的人,现在见了志远,无不竖起大拇指。
“志远啊,当年真是看走眼了,谁能想到你靠这裁缝手艺,还真能改变咱村的命运!”老王叔感叹道。
志远微微一笑,看着裁缝铺里忙碌的学徒们,心里充满了满足和骄傲。他知道,自己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手艺,更是因为坚持和努力。
可未来呢?这个村子能否靠裁缝走出更多的致富之路?志远心里还有很多的计划,但他也知道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